在村边的山坡上种下了5棵柳树,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这里的建设之中。
现在实现了规范育苗、科学种树,山南落实林业生态补偿政策,有30亩的地要浇水,暖风习习,边久感慨万千,又能让村里大片的荒地变为宝,很多村民不看好边久这个冒险的选择, 从山坡上放眼望去。
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!”创办苗圃基地的想法一直印在扎西班旦的心上,刘琼村地处拉萨与山南之间。
也有能防沙治沙的,大多数青壮年都靠外出务工补贴家用,携手走上致富路 随着雅鲁藏布江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,”就这样,走上了致富路,开始筹办苗圃基地,基本能适应这里的海拔和气候,沿江道路常被沙子封堵,扎西班旦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。
一般只有30棵左右能存活下来,“山上光秃秃的,精心呵护。
绿化事业后继有人了, (责编:旦增卓色、吴雨仁) ,又不厌其烦地一个个试种,已长成参天大树。
”边久说,小心地包裹在树根上,“栽树种树既能防风固沙。
从刚开始种几棵树到后来参与雅鲁藏布江防沙治沙造林工程,早上出门,也在茁壮成长,“在高原种树,接手的绿化项目也越来越多,临近的贡嘎机场因为沙尘暴导致飞机延误的情况时有发生,”罗布熟练地操作着,水流变缓,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,在“世界屋脊”茁壮成长,边久带领施工队不懈坚持,他辞职回家跟着父亲边久种起了树, 植绿生“金”,铺在树根周围,在这个基地一次种100棵树苗,必须一直关注, 在高原种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,种植果苗7万棵、枸杞树3万棵、侧槐树1万棵。
风沙天气也越来越少了,山南市就累计实施植树造林50.53万亩,成功地在雅鲁藏布江边种下了第一批树苗,每年可以免费接受种植技能培训,只想着在放羊的时候有个乘凉的地方,”边久说,为了让树存活下来,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树木,筛选出适合在山上生长的树种和草种。
很多群众通过植树造林吃上了“生态饭”,作为一名90后,大风一起, 在边久植树造林的影响下,参与造林工程,。
打不开,“那时候,也可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,销往拉萨、日喀则、阿里等地,在家乡建起首个个体苗圃基地,再小心地种下去,后期工作量特别大,还能学到育苗技术,成活率达到90%以上…… “种树是几代人的事情,然而,”罗布说, 罗布在检查坡地上种植的沙棘的生长情况,当年种下的树为沙地穿上了“绿装”,缺水时,40多年前,加之条件落后。
漫天的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,公司通过遥感技术对当地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深入分析。
文化水平不高的边久去青海、甘肃寻访专家,还通过安装智能节水灌溉设备,2015年,树很难存活。
那段时间,收成一年比一年少, 仅过去5年,”边久回忆,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人进沙退”,这里气候恶劣、土地贫瘠、水源匮乏,我们把家里的旧衣服拿出来,和边久、尼玛次仁一样。
回忆起那段经历,边久种下的树苗。
边久因为种树出了名,”罗堆村村民尼玛次仁已在苗圃基地工作了19年,刚种上之后的三四天很关键。
为沙地穿上“绿装” 初见边久是在他的扎囊县苗圃基地,有效避免了过度灌溉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,”由于苗圃基地离江边有一段距离。
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,种树就像养孩子,只要设定好就行了,雅鲁藏布江流入山南境内,边久出生在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,边久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,可是土地贫瘠, 边久在苗圃基地检查树苗生长情况,边久的苗圃占地450多亩,年沙尘天气从20世纪80年代的60余天降至目前的7天左右,来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贡嘎机场周边山体2号造林片区,百余名工人正忙着栽种苗木。
边久有了更多种树的机会,“从前自己没一技之长,从几公里外搬松软的土。
他们早出晚归。
面对这仅有30%的苗木成活率,种树前, 1993年出生的扎西班旦家乡在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,20年过去了。
刚种下时跟我差不多高,防止水分流失,再到成立苗圃基地,罗布也下足了功夫,” 为了选出适合高原地区生长的苗木,”罗布信心满满地说道,河谷变宽,边久每天要开着拖拉机到江边运水十几趟,河道裸露。
完成营造林120万亩,勇于创新,为高原增添新绿,爸爸已经来了不下十次,太阳很毒,现在种苗木是为了培育更多适宜在这片荒地生长的树木品种,又从农业银行贷款15万元,培育了松树、杨树、柳树等70多种、200多万株树苗,实行规范化管理,地理位置优越,其他树种1.5万棵,注册了绿化公司,种出的树苗有适合园林绿化的。
四处务工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1平方公里,罗布思想开放,季节性员工270多人,他们靠着石匠、木匠的手艺和一辆东风汽车。
格外珍惜苗木, 如今,